记者从《人民日报》原高级编辑钱江等多位接近陆超祺人士处获悉,著名报人、《人民日报》原副总编辑陆超祺同志,因病医治无效,于2024年3月19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99岁。
在北京大学加入地下党
根据陆超祺友人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,陆超祺1925年出生在广西宾阳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,父亲兼做一点小买卖,有些收入供陆超祺上学到高中。
1943年,侵华日军第二次进攻广西,陆超祺家乡被占领。正上高三的他在逃难的路上,得知国民政府发出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,即在广西靖西县参军,编入第207师,因为有高中学历,到营部当文书。
陆超祺2016年留影。图源:钱江说当代史微信公众号
1945年,日本无条件投降后,陆超祺随部前往东北沈阳。1946年秋,正值北京大学到沈阳招生,陆超祺便在沈阳考上了北大先修班,于1946年年底来到北平,并选择了北大历史系就读。
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,陆超祺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社团活动,接触许多中共地下党同学。1948年初,经同学岳麟章介绍,陆超祺在北大加入了中共地下党。
1949年1月底,北平和平解放,陆超祺和同学侯建儒被选调到《人民日报》当记者,著名报人李庄成为了他们的部门领导。几个月后进行的上海战役,陆超祺被派往上海采访,成为《人民日报》驻上海第一任记者。
抗美援朝越过三八线发回报道
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,时任《人民日报》记者部主任的李庄7月出发去朝鲜,并于7月20日在《人民日报》刊登了现场采写的文章《走在民主朝鲜的土地上》。《人民日报》于当年12月组成一个包括林韦、谭文瑞、陆超祺、姚力文、田流、张荣安在内的记者团赴朝鲜战场前线,与先期到达的李庄一同进行战地采访工作。
在这支队伍中,李庄在解放区时就已是著名记者,后来任《人民日报》总编辑;林韦历任《人民日报社》记者、农商部主任、新闻部主任、理论部主任、副总编辑,国家建委研究室主任,中国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;谭文瑞先后担任过《人民日报》国际版编辑、国际部副主任、副总编辑、总编辑;陆超祺曾任《人民日报》副总编辑。
人民日报社办公厅负责人看望陆超祺。图源: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
姚力文从朝鲜战场归国后曾任《人民日报》农村部主任;田流后来担任《人民日报》记者部主任、《报告文学》杂志主编,是知名记者和作家;张荣安也是参加过太行山根据地办报的抗战老记者。
陆超祺的加入带有一些偶然因素。原来,这支记者分队在中朝边境驻留准备入朝的时候,时任《人民日报》总编辑邓拓对记者分队的采访有所想法,手书一信,决定派遣陆超褀前往丹东送达。
来到邓拓办公室取信的时候,陆超褀大着胆子问邓拓:送信以后,能不能让我也一起到朝鲜战场采访?没想到邓拓当即答应:可以。就这样机会降临,陆超褀来到鸭绿江边并被编入李庄率领的记者分队。
在朝鲜战场,陆超祺和李庄一起采访,1951年1月14日,李庄和陆超祺越过三八线进入朝鲜南部,16日进入汉城。从志愿军政治部赶往汉城的路上,李庄和陆超祺完成了一篇文章《从平壤到汉城》,5000余字。
从1952年2月至3月的一个多月里,陆超祺和李庄共同署名发表了三篇文章,其中包括《在汉城》《皇家重坦克营的覆灭》《锦江南岸的战歌》这三篇影响较大的通讯,陆超祺自己独立采写了《钢铁第三连——汉江南岸战斗纪实之三》等报道。
根据《军事记者》杂志介绍,陆超祺曾在撰文中这样回忆:跟李庄在战地当记者,可以得到全面的锻炼。不怕苦不怕死,冒着美军的飞机大炮,深入战壕采访是一种锻炼;还有一种锻炼,是在战火中写稿,出手快。那时,从前线到国内没有固定的邮路,没有民用电报,记者的稿子全靠临时回后方的汽车带到丹东(安东)投邮。李庄有这样的本事:白天和干部战士打牌聊天—一种采访方式。听说晚上或次日有人回后方,马上找个清静地方躲起来写稿,赶在回国汽车开动之前交稿。这是真正的倚马可待的硬功夫,1951年二三月,在《人民日报》上发表的《在汉城》《‘皇家重坦克营’的覆灭》等通讯都是用半个白天或一个晚上赶写出来的。
陆超祺的这段话,在李庄后来的一些回忆文章中也能找到印证。他说:每当听说有同志夜间回安东,我们饭可以不吃,觉可以不睡,躲在山岩间隐蔽处赶稿子,酷寒逼人、敌机狂炸,一概不顾不问,为的是赶上黄昏后开动的便车。
这支7人记者团共发表战场通讯34篇,是《人民日报》记者的朝鲜战争通讯集中发表的时段。
拍板签发《小平您好》
从朝鲜战场采访回来,陆超祺显得更老练了。
据《人民日报》著名女记者金凤生前回忆,与她共事的陆超祺,当年经常是早晨出去采访,晚上回来写稿,当晚将写完的稿件直接交给领导李庄处理。陆超祺写的又快又多,曾经在1950年一天的《人民日报》上一人发表了三篇稿件。
此后,陆超祺历任《人民日报》记者、编辑、评论员、总编室主任、副总编辑。
《人民日报》原高级编辑钱江回忆,自己非常怀念在陆超祺领导下工作的那段时间。
1988年11月6日晚间,云南南部的澜沧、耿马连续发生了两次7级以上地震。当时钱江担任《人民日报》驻云南记者,刚好回北京汇报工作。在夜班办公室,钱江见到了副总编辑陆超祺。
老陆说话很简短,说你虽然刚回来,但是云南发生大地震了,你马上回去,到震区采访,争取多发稿件回来,我会处理。钱江回忆。在此后的采访中,钱江陆续从震区发回了多篇报道,还为此获得了人民日报总编辑特别奖,许多稿件由陆超祺亲自动笔改定发排。
值得一提的是,陆超祺还是1984年国庆大典上小平您好照片最终见报的拍板者。
据《广安日报》此前报道,1984年10月1日,中断多年的国庆大典再度盛大举行。《人民日报》摄影记者王东在金水桥南架好了器材。突然,人群中一阵喧闹。小平您好,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面朝天安门,高举着这条朴素而特别的横幅。咔嚓、咔嚓!王东连摁两下快门,记录了这一历史瞬间。
《人民日报》编辑部里,王东这两张小平您好的照片被放在桌上。电视直播时,编辑们都看到了这个场景。当时,他们就一起议论,这么好的画面不知道本报的记者拍到了没有。
晚上做版时,却都犹豫了。一版编辑拿起来,又放下了。四版(国庆摄影专版)编辑也将这张照片挑了出来,想了想,也放回去了。新华社和《解放军报》送来的照片里都没有这个画面。新华社和本报的文字稿里也都没有这个细节。小平您好眼看就要被淘汰了。最后,二版还需要几张照片。好,就是它了!当时的二版主编保育钧一眼就看上了小平您好这张照片。
10月2日,小平您好见报。新华社紧接着也深入采访报道。小平您好传遍大江南北。
《人民日报》记者王东拍摄的照片小平您好。图源: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澎湃新闻记者从多位亲历者处了解到,最终拍板让小平您好见报的,就是当晚担任《人民日报》夜班领导的总编室主任陆超祺。
1985年第四期《新闻战线》杂志曾刊文署名叶伴的文章《我们是怎样编发小平您好照片的?》一文。文章介绍,10月1日晚上,值班的编辑们一上班,就兴致勃勃地聊起白天游行、阅兵的新闻,谈论最多的是小平您好的横幅时间紧迫,我们必须当机立断。值班的负责同志说:这个场面生动活泼,很亲切。大家的意见都倾向于发通过这张照片的编发过程,可以看出政策水平和分析能力对于一个夜班编辑来说,该是多么重要。
以上就是关于【99岁著名报人、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陆超祺逝世】的相关消息了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!